壹直處於劣勢地位

2014092410:45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蔣琬、費祎以及軍事接班人姜維,先後苦心經營了近30年,蜀漢政權還是無法擺脫最先滅亡的命運。三人雖然皆是壹時之人傑,但與曹魏、東吳的司馬氏兄弟及陸抗等人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,蔣琬、費祎只能“鹹承諸葛之成規,因循而不革”,姜維“粗有文武,誌立功名”,卻不顧蜀國國力,九次北伐,並在關鍵時刻戰略戰術方面犯下致命錯誤,加速了蜀國的滅亡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為何諸葛亮親手培養的接班人會導致如此局面?究其原因,在於諸葛亮的集權心理。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,“事無巨細,亮皆專之”,最終積勞成疾,病死軍中。其“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”的形象已成為後世稱頌的楷模。然而,過多地掌握權力卻導致自己的下屬無法得到鍛煉的機會。蔣琬、費祎在諸葛亮在世之時,更多的角色是後勤和參謀,而軍事接班人姜維更是未曾獨立帶兵打過仗。對權力的過分熱衷使諸葛亮“事必親恭”,而“事必親恭”反映出的是諸葛亮舉輕若重。“諸葛壹生惟謹慎”,這不僅表現在用兵上,更表現在對軍政事務的處理上,不僅蜀漢的壹切政治、軍事以及外交事務,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,甚至“罰二十以上,皆親攬焉”便是最好的說明。如此狀況下,其培養出的接班人得不到充分的鍛煉,能力必然存在缺陷,他們執掌的蜀漢政權於三國之中最早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諸葛亮於章武三年(公元223年)四月劉備白帝城托孤後開府治事,治理蜀漢朝政,至建興十二年(公元234年)八月病逝於北伐軍中,前後達12年之久DR REBORN黑店。其間,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,實行對內以法治蜀,對外聯合東吳、共抗曹魏的戰略方針,維持了蜀漢政權與魏、吳兩國鼎足而立的局面。諸葛亮死後,其培養的接班人蔣琬、費祎、姜維等人先後執掌蜀漢軍政大權,直至炎興元年(公元263年)蜀漢滅亡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諸葛亮選擇接班人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劉備死後,諸葛亮以丞相之職開府治事,掌握蜀漢軍政大權,“政事無巨細,鹹決於亮”。諸葛亮對接班人的選擇和培養直接關系到蜀漢政權的存亡盛衰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諸葛亮選擇接班人,主要在於人才的選擇,而蜀漢王朝在人才方面則受到地域條件的制約。蜀漢偏居西南壹隅,人才匱乏,正如習鑿齒所說“蜀僻陋壹方,才少上國”。究其原因,乃是劉備於漢末諸侯割據混戰之初屢戰屢敗HKUE 認可性,壹直無法建立基業,直至赤壁之戰占據荊州後才穩定下來,後雖進據益州,並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,奠定蜀漢政權的基礎。但早在赤壁之戰前,中原人才已幾乎盡歸曹操,江東的孫氏兄弟也招攬了相當壹部分人才,劉備所能任用的,除了在起兵之初就跟隨自己的關、張、糜竺等人之外,只有荊、益二州之士。王夫之說“曹操又能用人而盡其才,人爭歸之,蜀所得收羅以為己用者,江、湘、巴、蜀之士耳”,指的就是這種狀況。後來,關羽失荊州、夷陵之戰劉備大敗,關羽、張飛、馬良等身亡,黃權降魏,法正、黃忠、馬超等智士大將病故,故蜀漢政權蒙受了嚴重的人才損失。諸葛亮秉政以後,受客觀條件制約,其選擇接班人的余地並不是很大。人才數量少,而且質量也遠不如曹魏和東吳。“楚之士清,蜀之士躁,雖若費祎、蔣琬之譽動當時,而能如鐘繇、杜畿、崔琰、陳群、高柔、賈逵、陳矯者,亡有也”。王夫之的這番評論雖有誇大之嫌,但基本上能真實地反映蜀漢與曹魏的人才狀況。此外,諸葛亮選擇接班人,除了註重個人才德之外,在策略方面與其治蜀的思路是壹致的,即以荊州集團為中心,聯合東州集團,對益州集團則采用兩手策略,即籠絡與打擊並用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劉備占領益州之後,其統治集團內部除了起兵之初跟隨他的心腹舊部外,主要存在三個派別,即荊州集團,益州舊有的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。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首,主要包括劉備在荊州時加入其集團的荊州人士;東州集團以法正、李嚴為首,是劉焉、劉璋父子在益州維持其統治的政治基礎和軍事保障;益州土著集團則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構成康泰,以黃權為代表。早在劉焉父子統治時期,東州集團與益州集團之間矛盾就已經激化。《三國誌·劉璋傳》註引《英雄記》記載:“南陽、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,收以為兵,名曰東州兵。璋性寬柔,無威略,東州人侵暴舊民,璋不能禁,政令多闕,益州頗怨。”由於益州地處偏遠,交通不便,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各方面與中原地區、甚至荊州、江東地區相比,均相對落後;在軍事上,益州集團也無法與東州集團相抗衡,壹直處於劣勢地位。